- 占善刚;刘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统领中国社会治理与实践的核心范畴,应作为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中国式”植根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历史与现实,纠纷非诉治理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佳例释。“天人合一”是纠纷非诉治理的哲学基石,“无讼”和“不争”是非诉治理的文化底蕴,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亲属伦理社会秩序是非诉治理的历史根基,地区差异、发展不平衡是非诉治理诞生的基本国情。纠纷的非诉治理是同质差序化的过程,法院在其中应成为提供法律智力和服务的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和包揽者。
2025年04期 No.58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杨雅妮;
损害赔偿具有填补、救济、预防及威慑功能,是我国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重要责任方式。在司法实践中,起诉主体的损害赔偿请求虽然在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中得到了法院的普遍支持,但仔细审视,其在适用过程中仍面临着公益损害赔偿请求权法律依据不足、将赔偿损失作为主要责任方式与公益诉讼的特征不符、赔偿数额的确定没有体现出公益损害的特殊性以及公益损害赔偿金的归属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在立法中确立起诉主体的公益损害赔偿请求权、合理限制公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条件、建立符合公益诉讼特点的损害赔偿金计算规则、完善公益损害赔偿金的归属与管理机制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与矫正。
2025年04期 No.58 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李龙贤;
法院职权探知主义的边界本质是司法权与行政权、公益与私益的动态平衡。法院在实务判决中无法确定职权探知主义的边界,原因在于学理上对职权探知主义有态度分歧(维持说/否定说/中间说),具象化为行政诉讼法立法表述的开放性以及司法解释的限缩性。其学理成因为本土传统的超职权色彩以及对民事诉讼的路径依赖。通过比较法的横向参照,可知职权探知主义的多面性,我国模式更接近日本模式,但缺乏明确的职权探知限制规则。本文主张通过三元利益衡量的框架重构职权探知主义的边界,亦即“国家利益—法院主动探知—当事人有限参与”、“公共利益—法院适度调查—当事人听证程序保障”、“他人合法权益—法院被动调取—当事人充分辩论”。未来改革需在继承“查明事实”传统的同时,通过规则的精细化设计防止职权滥用,使行政诉讼真正成为“公民权利的有效屏障”,而非“行政权力的延伸工具”。
2025年04期 No.58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朱孔武;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推动了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但其公法保障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低空空域作为领土的延伸,其管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多重需求。低空空域的自然资源属性及其权属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空域使用权与管理权是构建低空经济法治框架的核心,必须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利益。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急需平衡技术进步与公民权益保护,特别是保障因低空飞行活动而遭受“特别牺牲”的居民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收益分享机制、建设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并实施合理补偿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低空经济带来的财产权冲突与隐私侵犯,从而推动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No.58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陈光;
2023年修改后的《立法法》将“基层治理”新增为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调整事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基层智慧治理,既可以视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也属于基层治理的内容范畴。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存在制度性、原则性和实践性等多重边界,而理念、空间和事项则是影响立法边界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法治价值和治理观念共同构成了设区的市基层智慧治理地方立法的理念边界,基层空间和治理事项则构筑了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物理边界。若要实现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对基层智慧治理的调整科学而有效,就需要把握并遵循好相应的立法边界。
2025年04期 No.58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本期数据